南海网
椰视频
2017年05月18日 17:35 来源:南海网 编辑:朱冬梅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将脱贫攻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奖补政策,让贫困户既能快速增收,又能从技能和思维上脱贫。今天,让我们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个特殊的养鹅场,35岁的理事长刘松应,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始终积极向上,在他的带动下,同村的183户贫困户当起了“鹅倌股东”,走上致富路。

  在营根镇新朗村委会新朗二队,刘松应正忙着出门赶往离家十多公里的琼中县城送新鲜宰杀好的鹅肉。刘松应动作娴熟地分装打包,若不细看很难发现,刘松应行动起来其实并不方便。

  6岁时的一次意外,让刘松应从此落下腿疾。受身体条件限制,他高职毕业后在海口做过水表售后维修、美甲、足底按摩等各种行当,虽然每个月能存几百块钱,可刘松应却总想着回乡干一番事业。

  2013年,刘松应决定养鹅,养殖技巧的触类旁通,让刘松应很快摸索出养鹅的门道。随着养殖知识和经验积累,刘松应养殖起1000多只白鹅,存活率保持在86%左右,让他年纯盈利达3万余元,摸索出一条致富的新门路。

  2016年4月,刘松应注资35万元成立了琼中群富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后,正当刘松应为资金短缺发愁时,琼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项贫困户入社的扶持政策,让他喜出望外。

  在政府的牵头下,44户共18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到每人3000元的扶贫资金后,最终同意以此入股合作社,由“前两年保底分红,此后共担风险”的模式组团发展白鹅养殖。

  现如今,刘松应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总结出一套养鹅经验,如今由他牵头成立的“群富农民养殖合作社”年产值达100万元,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基地,更带动了包括10位残疾人在内的183名贫困户尝到养殖白鹅的甜头。

  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承包地和产业,琼中鼓励贫困户抱团发展,在建立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预估等机制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扶持年人均超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农户自筹1000的方式,将产业发展资金直接折换成种苗、物资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实现了扶贫的产业化和持久化。

  2016年以来,琼中为贫困户争取资金、项目和技术,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121个,整合、支持协调资金投入1.2亿元。

  南海网特约记者 崔大伟 林晓 王小霏 琼中报道